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基于“善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的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2年6月23日]

 

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蒋海燕

一、课题的提出

理论依据

1. 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第一要义是培植与养护人的“善”性,使人性中“善”的一面得到充分的彰显与发扬。

2.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对人的善性的肯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这与我校崇善力行”的理念不谋而合。

3.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学校思政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我抓住一个“善”字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怀每位教师的价值取向。

4. 对教育发展大潮的顺应当前,国家已将立德树人”提升到了教育的先导地位。而本课题研究正是对于教师“善性”的重视和培养,正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基础。

研究背景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学校的校训崇善力行,对“善文化”的深层内涵做到全面的把握,并研究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基于“善文化”的背景下寻找相关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路径,提升课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不断贯彻落实教育部门的立德树人要求,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相关的思路。使青年教师在接受“善文化”熏陶的过程中被培养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之后带领学生向着“向善”的方向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善”的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善文化”:“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善文化”是与人为善、戒恶扬善,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内在基因和历史积淀。宣传和弘扬“善文化”既是传承传统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扬时代精神、引领道德价值取向、创新管理模式的需要。

2.“善教”:“善教”为集善小学教风,旨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希望教师在教育岗位上,有充满爱心的工作激情,有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有因材施教的工作方法,有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有身心愉悦的职业幸福。教师要怀着探索的激情 ,面对多样性的教育问题,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学士,积极寻找开启不同学生心智的独特路径,实施有差异的、个性化的教育,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中叶,欧美很多国家都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和之后进修制度进行了改造和完善。在20世纪的中后期,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催生了新的教育思想流派。也使得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正式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出路,使得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等教育发展前列的国家十分的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地提升教师的素养,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国内研究现状:

我们国家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著作并不是很多。在近些年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等著作变得越来越丰富。再或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生活与专业成长》等等,这些都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效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借鉴思路,为本课题研究的高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质量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及综合素质,教师素质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隐性文化。教师队伍建设是关乎到教育教学工作是否可以高效、高质量的开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的不再仅仅是承担着知识的传递者的工作,更多的是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等等。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背景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是教学的需要。“善文化”更多的是在传递和善、友善等有关“善”的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善文化”下开展教师“善教”能力的培养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有力抓手,可以使得教师对于“善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全面的了解,并且在“善文化”的背景下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得教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接受到“善文化”的熏陶,提升教育教学的素质,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促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培养,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教师的“善教”,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自己”,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接班人。相信基于“善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的培养研究,不仅仅能够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凸显学校的文化特色,更能够为同样拥有众多青年教师的农村学校提供建设教师队伍、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模式。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善文化”的深层内涵以及“善文化”的组成内容进行全面的挖掘,理清在基于“善文化”的背景下提高教师“善教”能力的重要性,并寻找相关的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和策略。

2.根据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索,寻找到合适的解决策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效开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提升课题研究的效率。

3.通过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对“善文化”和“善教”的理解,进一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形成学校文化品牌。

六、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研究的内容(子课题设计):

1.“善教”教师课程理解能力提升的研究

2.“善教”教师教材解读能力提升的研究

3.“善教”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研究

4.“善教”教师课堂实施能力提升的研究

5.“善教”教师科研写作能力提升的研究

6.“善教”教师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提升的研究

7.“善教”教师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提升的研究

8.“善教”教师引导学生“向善”能力提升的研究

研究的重点:

通过基于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的培养的路径和策略的研究着力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教材解读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科研写作能力、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等,以达到教师综合教学素养的提高。

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研究思路:

首先,深入分析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在明确课题研究方向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夯实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探索“善文化”的深层内涵,对现阶段的教师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基于“善文化”的背景下开展提升教师善教”能力系列研究工作,寻找有效的路径和策略。同时,结合课题研究中提出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相关的校本培训活动,并将活动实施的有效策略逐条展示出来。

、研究过程

■研究准备阶段(20224月~20226月):

1.搜集相关资料,研读相关文献获得课题的研究理论依据。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筛选课题研究题目,论证课题。

3.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20227月~202310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做好记录,收集资料,为课题论文撰写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依据。

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形成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总结阶段(202310月~202312月):

1.对在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优选研究成果,汇编研究成果集。

2.完成课题论文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3.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其他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报刊、杂志、知网网络、专业书籍等多种渠道大量搜集并查阅与基于“善文化”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文献,学习与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把握课题的前沿理念,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的设计及开展。

2.调查研究法:以本课题所在学校的教师为重点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与面对面访谈为主要的调查方法,深入了解现阶段教师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教师的反馈合理预测在基于“善文化”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3.案例分析法:根据基于“善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相关课题研究的过程及结论,对优秀的课题中研究人员的研究手段、研究的过程以及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最终成效进行全面分析,从教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角度探究“善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和策略。

4.行动研究法: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路径与策略应用到实际的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去,记录并分析建设实施流程和教师的能力提升状况、建设效果和满意度等方面,形成具体的方案并检验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进行调整与完善。

5.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进行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引导研究人员在课题研究中重视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总结提炼成功经验,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寻找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为基于“善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提供宝贵的研究经验。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报告

2022年6月

文化”的内涵和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

文献综述

20228

我们的“善文化”》

教师文集

2022年9月

“善教”的好老师》

随笔集

2022年10月

善教”课堂掠影》

教研活动影像

2022年12月

最终成果

基于“善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36

基于“善文化”的教师善教能力培养的策略

案例集

202310

我们是“向善”的好老师》

论文

202310

十、研究的保障

1.研究力量: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一线中青年教师,其中三位昆山市学科学术带头人,多位昆山市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及昆山市优秀班主任,并且几乎涵盖了小学教育的各个学科。他们课题研究热情高,业务水平强,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且均有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课题组核心成员都参与了我校的“十”主课题研究,并且大多数成员拥有昆山市级教师个人微型课题,他们近年来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和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编写,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定能在该课题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

2.研究基础:本课题是我校“十”课题《“善文化”建设背景下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的延伸与发展。为了准备本课题研究,我们邀请了教科研方面的专家领导进行了多次指点、审核,并参加了两次“十”课题选题论证、研讨活动。我们发动全体教师搜集了大量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将它们运用于课题方案的设计和研究理论方面的指导。课题的选取,以国内外有关课堂教育理论为支撑,充分借鉴了有关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同时,该课题旨在解决学校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研究内容贴近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本课题研究是以学校的“善文化”建设为背景的,目前,我校的“善文化”建设已进入第四期工程阶段,为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

    3.保障条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本课题研究,积极为课题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保障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分工明确,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充足的研究成员,及领导人员。课题组将广泛开展研讨活动,加强经验交流,完善校本课程,提升课题研究的实效。学校绩效考核中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奖励措施明确,提供了参与课题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及研究经费等诸多方面的保障和支持,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十一、参考文献

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四川大学,李梦卿

2.《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清华大学,艾四林

3.《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叶澜;

4.《教师的幸福生活与专业成长》,北京师范大学,肖川。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