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详情
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胡帅
一、课题的提出
理论依据:
教育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关注不足,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割裂了与社会和环境的联系,使他们对实际生活接触较少,导致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宽,降低了创新能力。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启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备受关注的学科,是改革的重点环节。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开展小学体育单元教材整合研究,一方面可以用陶行知思想的精髓对体育教学理念和经验体系进行有机的补充和促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体育创新中进一步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使其更好地为新课程教育服务。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今后的学校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研究背景
体育教育向来与生活紧密相连,众所周知,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体育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陶先生告诉我们:“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而去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体育课程的内容更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体育教育探索的对象,使生活与体育融为一体。因此,我们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努力让生活走进体育课堂,并让体育走向生活,使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生活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容为:①生活即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无时空限制。②社会即学校,奉自然为宗师,学校的范围广阔无边。③教学做合一,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同实际相联。这三者的关系,社会即学校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形式;教学做合一是实行“生活即教育”的手段。其目的就是改造社会,改变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整合单元教材:指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教学活动。以单元内容为依托,整合单元教材中的课题,从整体到部分最后回归整体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生活教育思想与体育教学融合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不断深入,很多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改革,特别是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从我们搜索近几年的研究资料来看,人们对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内容整合方面的研究较少,且热点主要集中在创新体育教学活动,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运动情境和场地器材等。如陈芳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体育中的教学应用》,小学生,2021年第6期。张院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重要性》,才智,2016年第5期和毕言辉的《体育教学生活化”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才智,2011年第1期。等人的文章都从不当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但针对具体单元内容的生活化,以及与这个内容相对应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问题的探讨至今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结果。
单元教材整合的研究现状。新课程教育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教师应从整体上对教学活动进行安排。就目前的研究来看,人们对单元教材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较少,如李云开,《整合单元教材,将“深入思考”落到实处》,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年第9期。对整合单元教材应用进行了初探,但认识的角度还不够全面。而且单元教材整合的实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和英语学科,如刘亚文《例谈基于单元内容整合的教学策略与课型》,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年第三期,和沈艳,《小学英语单元整合中的阅读教学研究》,英语画刊,2019第三十五期,探讨了基于单元教学内容整合的教学策略、教学课型和具体教法的问题。但目前对小学体育单元教材整合的研究至今未找到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
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理论价值
教育来源于生活,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生活”关注不足,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割裂了与社会和环境的联系,使他们对实际生活接触较少,导致学生的视野得不到拓宽,降低了创新能力。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给我们的启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备受关注的学科,是改革的重点环节。结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开展小学体育单元教材整合研究,一方面可以用陶行知思想的精髓对体育教学理念和经验体系进行有机的补充和促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校体育创新中进一步挖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使其更好地为新课程教育服务。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今后的学校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经验。
实践价值
1.逐步解决小学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缺少生活教育的问题。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体育的单元教材整合为切入点,逐渐改革原已沿袭多年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只注重身体锻炼和技能学习,探索以生活教育训练学生的行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懂得辨别真善美,区分假丑恶,使学生带着思想面对每一天,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把生活教育训练和身体练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重点突出、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联系的体系,致力于学生素养的整体提高。
2.逐步改变或改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提高教师对体育课程单元教材整合的重视程度,改变或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水平,尝试在“生活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单元为整合进行教学活动,打破以往的一课一课零散的孤立的割据的教学模式,让体育教学用整体的模式显示在孩子们的视野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理解型、理论与时间的融合型方式过度、提高学习效率,在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学生学习时间增加的背景下,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能够高于原有水平。
五、研究的目标
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整合小学体育单元教材,尝试开展小学体育单元教学体系的模式研究,力争使这样的一个教学模式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性。
六、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研究的内容(子课题设计):
1、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与学校体育融合的文献研究
2、培养学生思考课时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实践研究
3、运用“教学做合一”教法,丰富单元内容的研究
4、践行生活教育思想,小学体育单元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
研究的重点:
生活教学思想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诸因素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探讨课程的单元教学方法与效用,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片面性,可以更深入、全面的探讨单元教学的问题,从而尝试建立一个科学的、实效的、可行的单元整合教学模式。
研究思路:
小学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经在小学教学中形成了共识,当前体育教学中,教师对结合学生生活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另外,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的教学模式就是传统的以“课时内容”为单位,一课时一课时的学习,各自为阵。特别是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是比较混乱的,教学活动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学生也不知道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合理等,因此我们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索。
七、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2022.1—2022.3)
1、收集资料,查阅文献,课题论证;
2、确定主题、内容和研究主要成员;
3、申请立项;
4、撰写开题报告,拟定实施方案,并开展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探索(2022.4—2022.8)
1、各研究成员(子课题承担人)按照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举行课题研讨会;
3、研究成员撰写阶段总结,经验总结或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2022.9—2023.1)
1、特色课堂展示;
2、撰写研究报告;
3、申请结题鉴定、验收;
4、课题后续深化研究和成果运用、推广
八、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借鉴国内外整体教学模式与整体教学的实际案例和论文,探索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整体教学模式的指导作用。
2、行动研究法:按照边学习、边研究的原则,积极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并进行理论指导、过程控制,使整体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3、个案研究法:在不同年级尝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通过个案的呈现,优化教学设计,把握课题研究的动态,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和策略。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 | 《单元模式教学现状调查》 | 调查报告 | 2022年6月 |
《生活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融合》 | 文献综述 | 2022年8月 | |
《生活教育与体育教学融合建设成果》 | 随笔集 | 2022年10月 | |
《“生活”体育课堂掠影》 | 教研活动影像 | 2022年12月 | |
最终成果 | 用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整合体育单元教学的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3年6月 |
构建生活教育思想指导整合体育单元教学的研究策略 | 案例集 | 2023年10月 | |
《生活化体育教学的应用》 | 论文集 | 2023年10月 |
十、研究的保障
本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均为研究生学历,有研究经验,也有研究的热情。课题组还吸纳了学校的体育和语文等不同专业教师,都是常年从事一线教学管理的人员,能充分利用学校的研究资料、设备的资源优势。校领导非常重视,在人员、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与支持,有充足的配套经费,能确保本课题的顺利进行。
十一、参考文献
[1]戴小青.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 10(9):1.
[2]庄黎明.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 5(24):2.
[3]胡雪, 郝春东.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科教导刊, 2020(6):2.
[4]李恒芳. 关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生成长的启示探讨[J]. 国际教育论坛, 2021, 2(12):82-83.
202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