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详情
昆山市花桥集善小学 蒋海燕、王越婷
一、课题的提出
理论依据
1.杜威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学生接受教育,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
2.陶行知先生指出,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是好生活是好教育,是坏生活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他强调,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德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研究背景:
德育的本源来源于生活本身,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德育的大环境和人们的价值倾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我们要从新的时代和背景下思考和实践。“生活德育”从实际出发,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充分挖掘和使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建构因素,采用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中主动地接受各种积极的、健康的影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德育起点,强调德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积累良好品性的过程,在亲历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德性与品行,尊重了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回归了教育的本源。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论,他认为“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崇善德育课程”:我校的校训是“崇善力行”,“崇善”,就是要循循善诱,教育学生崇德尚礼、崇德励志、崇德向善,引导学生善于学习、择善而从。通过将“崇善”理念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美国进入多元文化的繁荣时期,美国社会和学校引发了大量的德育研究,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德育改革实践和理论派别,成功地进行了德育课程改革。佘双好的《美国开展学校品德教育的启示》,这篇文章对美国学生的“品德教育”活动作了介绍,认为这项活动开展十多年来,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施方面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如美国“品德教育” 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更强调“集体主力”和“合作精神”,这些经验对我们的品德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刘和忠在《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评价》中谈到:美国学校德育是最具代表性的西方现代学校德育形式,虽然它表面上并不大张旗鼓地宣传,但其学校德育切实体现于学校教育行为中。美国学校德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着不同的过程、内容与形式。而且它不孤立地存在于学校教育中。在美国,与学校德育被转化为道德教育或人格教育相对应,社会文化宣传教育被转化为政治社会化的形式。政治社会化在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中明显地体现着。这方面的社会教育功能对学校德育起到了呼应与补充作用。
国内研究现状:
有专家认为,德育课程尤其是现代德育课程在具有课程本质的同时已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课程目的、课程实施、课程内容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德育课程在课程目的上体现一元与多元的统一,在一元价值的基础上,强调对多元价值的理解和尊重。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生活与理想的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其道德理想息息相关;在课程实践上,体现间接与直接的融合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结合是德育效果的保证;在课程评价上体现复杂与不确定并存德育本身的诸多特点使德育评价成为一种教育意义上的评价。
四、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传统德育一直偏重德育直接的社会性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而忽视德育个体性功能,学校德育不仅无法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无法引导他们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本课题将针对当前德育低效现状的调查,展开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以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实现德育社会化功能,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切切实实走向“生活”。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思想、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本课题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引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教于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锻炼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构建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和理论框架,切实加强和改进本校的德育工作,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整体构建德育网络。夯实以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体系。
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为人处事、价值取向、学生生活等方面的素质有更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自主的成长。
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实现德育在生活中的渗透。
六、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研究的内容(子课题设计):
1.依托《中小学生守则》的德育活动研究
2.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生活化研究
3.节日文化活动视角下的生活德育研究
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以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学校德育课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出发点,着重探讨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崇善德育课程中的运用。通过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崇善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的研究,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帮助下,获得德育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研究思路:
1.《中小学生守则》涵盖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充分利用我校的“善文化”资源,挖掘校园生活教育场景,将校园与日常生活融合,通过开发校内外德育课程,将守则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规范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言行举止。
2.依据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理论,充分挖掘校外德育资源,借助我校校外德育基地和其它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
3.抓住中国传统节日,向学生渗透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获得向上生长的动力。
七、研究的过程
■研究准备阶段(2022年4月~2022年6月):
1.搜集相关资料,研读相关文献,获得课题的研究理论依据。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筛选课题研究题目,论证课题。
3.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申报工作。
■研究实施阶段(2022年7月~2023年10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研究,并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整理,做好记录,收集资料,为课题论文撰写和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依据。
3.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形成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总结阶段(2023年10月~2023年12月):
1.对在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归类,总结。优选研究成果,汇编研究成果集。
2.完成课题论文和结题报告的撰写工作,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3.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其他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借鉴。
八、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德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道德现状,了解学生参与德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3.观察研究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自身、他人、自然、社会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要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
4.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德育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5.经验总结法:在实施德育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撰写相关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及课题报告,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九、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
阶段成果 | 《学校德育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 调查报告 | 2022年6月 |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和促进德育课程的价值》 | 文献综述 | 2022年8月 | |
《做“善学”好少年》 | 班会集 | 2022年9月 | |
《快乐节日 阳光成长》 | 节日活动合集 | 2022年10月 | |
《多彩时间 缤纷校园》 | 实践活动影像 | 2022年12月 | |
最终成果 |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崇善德育课程的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3年6月 |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崇善德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 案例集 | 2023年10月 | |
《小生活 大德育》 | 论文集 | 2023年10月 |
十、研究的保障
1.人员保障:本项目组核心成员都参与了我校的“十三五”主课题研究,他们近年来在各级各类课堂教学大赛和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并参与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编写,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2.保障条件: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本课题研究,从校长到分管校长到各部门科室联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广阔的舞台,保障本课题研究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分工明确,确保每个子课题都有充足的研究成员及领导人员。我校的十三五课题累积了不少经验和材料,也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资料的支撑,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细化。
十一、参考文献
1.《新时代五育融合下的德育课程研究》
2.《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项解析——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3.《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体系》
4.《学校德育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5.《基于“生活德育”的小学诚信教育课程开发》
2022年4月